20080202
for fish and lan
我感覺,你們問的是同一件事,同樣屬於" to be, to do, to have" 「是、做、有」的範疇!每個人的體會不同,我只能提供我的想法讓你們參考,這些事還是得自己想清楚,不是別人說的就算。
每個人一定都會有一個天賦的使命,就是自覺,然後協助別人自覺,這也就是第八個習慣,「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,進而協助別人發現內心的聲音」。一旦啟動了自覺的系統,就會自動進入自己的軌道,避開不該進的通路,吸引能一起成就的人,對不同道的人友善卻保持距離。自動化的結果,因為愛、尊重和支持、信賴、喜悅與廉正原則運作,自然而然會去愛自己,並推己及人的以相同的愛來擁抱他人,覺察到自己的不喜歡而不願將它複製到他人身上,因此在動作上、說話上都能先思考自己本來的慣性是否和這些原則抵觸,能夠忍住那第一口氣的衝動,更是不再陷入宿命的第一步。
要知道為什麼愛自己、愛自己的什麼,其實不容易,科學是知難行易、而生命的事卻是知易行難。所以to be在實行上,反而比to do與to have困難,但突破to be後,一切反而變得簡單,這只是我的體驗,還是強調每人的切入點不同,但終點是一樣的。至於其他的使命,我覺得是我們自己創造的空間,想加什麼都行,只要有益身心即可。天賦使命沒顧好,再多其他都罔然。
格局這件事,我不覺得它重要!我認為格局是成王敗寇的事,未被大眾認可前,多有想法或做得多好都不是格局,功成名就後,就算放個屁亂說話別人都覺得是香的對的,這就是格局,它只是社會對有影響力的人下的標註,做事沒結果還論什麼格局,所以我的建議:忘了格局這回事,自覺後做自己最重要!
相較之下,定位會是很重要的,因為定位才能讓自己「定」在應該要出現的「位置」上,在競合關係中,自覺是自己知道「我是誰」;定位則是讓他人知道「我是誰」,唯有把定位做好,才能創造出現金流、資訊流、人力流、時間流,我就不多做解釋了,之前曼陀羅價值分析法中,是個能用來定位自己的工具。
此外,to be是能在未來定位和現在定位中檢視的工具,會發現自己還得再整合進些什麼、輸出些什麼才能更圓滿自己的定位。
不知道我用文字表達你們清楚嗎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